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优课展示

春酒 罗艳华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

《春酒》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都令人神思飘飞。如诗一般的生活织就了如诗一般的童年,而作者又用如诗般的语言描绘出这一切:儿童圣洁的心灵,美好的生活情趣,这是一种对人性的讴歌和赞美。思乡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被乡愁所紧紧缠绕。琦君作为一名台湾作家,故土难离而离了又难以再回的愁绪深深困扰着她。《春酒》介绍了故乡过年的风俗,以儿童的视角观察生活,用富于童趣的语言写出了对童年,对母亲,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学情分析

思乡这一主题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理解还不够深刻。但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古诗中思乡的名句有一些积累,对通过细节措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已有了解,应该能够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
 

三、设计简说

《春酒》的特色是通过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生动展示出家乡的民俗风情和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的深深眷恋。琦君表达的“思乡怀旧”之情,不同于其他文人的“乡愁”,她素淡、宁静,蕴藉、温润,以一种洗尽铅华的笔调絮絮地诉说着对童年、家园的深情。由此确定教学立意: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及其作用,体会生动展示民俗风情与思乡之情的写法,感受民风之美、人情之美、生活之美。教师应在课堂上氤氲出温暖、甜蜜、眷恋的情绪氛围。

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吞”至其博,感知文意;“啃”至其深,读懂作者,体悟深情;“品” 至其灵性,领略韵致,读出韵味。《春酒》文字素淡却意蕴丰厚,更须细酌慢品。本堂课就设计了 “读春酒,知文意”,“ 尝春酒,品细节”,“品春酒,解真情”这样三个环节步步推进。在学生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为“春酒“取一个合适的名字,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和提炼的能力。然后组织合作探究与交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细部探微,个性品味,学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和传神词句及其表达作用,说体验的话,体悟琦君情怀。最后适当拓展有关“思乡”的诗文,欣赏朗读,领略韵致,说感悟的话,丰富自己的情怀,提升自己的境界。

 

四、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理解作者通过生动展示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情怀的方法。

2、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探究和合作交流,品味文中的细节和传神词语,领悟文章的意蕴。

3、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激发学生关注生活的热情,发现并领略生活的诗意。

五、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文章的传神语言及细节描写是本堂课的核心重点。

2、领会文章在素淡的文字中流淌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六、教学设计

一、导入

从古到今,因为漂泊,因为远游,因为战争,因为心中的理想而远离故土的

人,都会对故乡怀有深深的思恋之情,请同学们调动记忆库,来吟诵几句有关“思乡”的诗句!

看来同学们的积累还真不少,伴随着诗人们的幽幽思乡情,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女作家琦君笔下那杯念念不忘的“春酒”。

 

二、读春酒,知文意

请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给“春酒”取一个合适的名字,体现自己所品尝到的“春酒”的味道。

(童心酒、母亲酒、乡情酒——板书)

 

三、尝春酒,品细节”

过渡师:1、端起这杯童心酒,你觉得哪些细节能体现“我”儿时的童真童趣?请同学们采用“批注阅读的方法”感受春酒中“我”童年的纯真和快乐。给同学们2分钟的时间。(批注可以从修辞,抓关键字、词等角度去品析)

出示示例:“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靠、点、舔”这些都是小孩子特有的动作, 寥寥几笔,一个活泼天真可爱的小女孩立刻在纸上活跃起来。】

【语言虽然质朴简练,但字里行间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大家是如此喜爱这小姑娘,在故乡,邻里之间是如此亲密随和、融洽温馨。】

 

过渡师:这些生动的细节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年“我”最纯真的快乐,那是留在作者心中一份美好的怀念。而在琦君的记忆里最值得怀念的是谁呢?(她的母亲)

 

2、请同学们快速跳读课文,找出关于母亲的细节描写,用“从……中,我品尝到了母亲……”这样的句式,体会母亲的形象。

要求: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并抓住关键字词品析。

补充有关母亲性格品质的文章(大屏幕显示)

 

过渡师:是呀,原来爱可以如此豁达!母亲身上的勤劳善良、温柔慈爱、质朴贤淑这正是人类情感中最美好的母性。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女性所具有的一种美德。它承载了琦君对故乡最温情的怀念。

 

过渡师:3、俗话说“甜不甜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乡情是记忆中最醇厚、最温馨的怀念。请找出文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来尝尝这杯“乡情酒”。

醇厚的乡情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个处处充满温馨充满融洽充满快乐的故乡。这正是琦君永远记忆中的故乡。

 

故乡的春酒,荡漾着我儿时纯真的快乐。故乡的春酒,散发着母性温柔的光芒;故乡的春酒,流淌着乡邻间朴实的情意。

 

四、品春酒,解真情

多少年后身处异地的琦君如法炮制的八宝酒还是以前的春酒吗 ?少了什么呢?(家乡的味道)

是啊!这样温暖甜蜜的家乡味只能到回忆中去寻找了,因为琦君三十多岁就离开大陆到台湾,后来一直定居美国,在风情迥异的大洋彼岸,“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出示琦君小档案)琦君:1918年生于温州。她12岁随家迁居杭州,1949年迁至台湾,后定居美国。自去台湾以后,琦君50多年再也没有回过温州。她说“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2006年6月7日凌晨,琦君永远搁下了那支生花妙笔。临终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着: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啊……

   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大屏幕出示)

台湾诗人余光中和琦君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年轻时离开大陆去了台湾,都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啊!一首《乡愁》道出了诗人对故乡对祖国的深切怀念。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下这首《乡愁》。

一首《乡愁》道尽了游子的心声,那么请同学们自读这首诗想想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思乡”的主题呢?(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本文作者以春酒为载体来突显“思乡”主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表现抽象的情感。

   琦君笔下的“春酒”已不仅仅是春酒,而且那久久不能忘怀的故乡的风俗美,人情美,春酒是记忆中家乡的味道,是作者思乡情结的寄托,是生生不息的民族根!

 

六、板书设计

                         19 春酒

                                   琦君

                       风俗美

                       人情美

                       童心酒

               思                   民

                       母亲酒

               乡                   族

                       乡情酒

 

               情             

 

 

 

 


 

七、教学反思

反思一:在这堂课中,同学们都能积极主动的投入阅读,并能在阅读中随手写下自己阅读的感悟,有对文章遣词造句的评价,有对文章内容的质疑,有自己的真实的感想,有由文章产生的联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加,能力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批注式阅读中找到了读书的乐趣,得到了健全的心智,形成了独立的思想,拥有了自主的精神。这种阅读方式极大的改变了原来老师条分缕析,学生埋头死读的死板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阅读课的主人。

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充分地发言,各抒己见,使每一个学生都有畅所欲言的机会,都能表达自己读书的收获。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别人的见解,汲取他人的观点,然后给自己的批注作适当的修改补充,以达到批注的内容更加完善,具体。

     反思二:情境营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围,成为本节课致胜的关键。思乡这一主题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不算陌生,但体会毕竟是不深的,让学生感受情感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环节。在教学中,我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对思乡的古诗的积累,让他们对思乡的情感有了初步的感受,自然而然地导入到课文中,已有了思乡的情感铺垫。最后播放了余光中的《乡愁》的朗读录音,学生对思乡的愁苦感受又进了一步,也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十四五岁的孩子很容易被情绪感染。这首诗歌地朗读很容易把人引入一种“思乡”的情境中,在淡淡忧伤的旋律中,学生的情感自然就达到了高潮。
      反思三:各环节的过渡语言较为生动,自然。课前在教案预设时,对各环节的过渡语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如“品春酒,谈感悟”这一环节,对童年、对母亲、对乡情的品味,分别用“这些生动的细节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年“我”最纯真的快乐,那是留在作者心中一份美好的怀念。而在琦君的记忆里最值得怀念的是谁呢?”‘俗话说“甜不甜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乡情是记忆中最醇厚、最温馨的怀念。请找出文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来尝尝这杯‘乡情酒’。”这些语言来过渡,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对下一内容的学习,使课堂也充满了“语文味”。

不足之处:作为读者、教者,也作为学生批注交流的欣赏者与鼓励者的教师参与度不够。作为读者,教师与学生一起感悟,一起探讨,发表己见;作为教者,时时指导、点拨学生,在教学目标、方法策略、理解的深度广度等方面给予指导;作为欣赏者与鼓励者,教师要蹲下来看孩子,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独立思考、批判思维和创造性等个性风采。还要有选择地对学生的发言自然、灵活地作补充,还应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作出精而简的疏导与点评,使学生巩固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体验成功的喜悦。另外问题的设计应该更具体一些 。在以上方面自感做得不足,我相信在不断的总结中,我会做得更好。

您还在使用老掉牙的IE,请升级您的浏览器到 IE8以上版本 点击升级  强烈建议您更改换浏览器:谷歌 Chr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