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生起点分析
在前几节课,学生已经分别学习了一次函数,一次函数的图象,一次函数图象的特征,并且了解到一次函数的应用十分广泛.在此基础上,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探讨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第四章《一次函数》第四节的第3课时,主要是利用两个一次函数的图象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前一课时一样,教科书注重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从而解决具体问题,关注数形结合思想的揭示,关注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这为今后学习用图象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能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函数图象信息获取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发展形象思维;
3.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4.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
教学难点
从函数图象中正确读取信息
三、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应用与拓展”
2.课前准备:
教具:教材,课件,电脑
学具:教材,练习本,铅笔,直尺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问题解决;第三环节:反馈练习;第四环节:课时小结;第五环节:作业布置.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内容:一农民带上若干千克自产的土豆进城出售,为了方便,他带了一些零钱备用,按市场价售出一些后,又降价出售,售出的土豆千克数与他手中持有的钱数(含备用零钱)的关系,如图所示,结合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农民自带的零钱是多少?
(2)试求降价前 与 之间的关系
(3)由表达式你能求出降价前每千克的土豆价格是多少?
(4)降价后他按每千克0.4元将剩余土豆售完,这时他手中的钱(含备用零钱)是26元,试问他一共带了多少千克土豆?
活动目的:通过与上一课时相似的问题,回顾旧知,导入新知学习。
活动效果:由于问题与上一课时问题相近,学生很快明确并解决了问题。
第二环节:问题解决
内容1:例1
小聪和小慧去某风景区游览,约好在“飞瀑”见面,上午7:00小聪乘电动汽车从“古刹”出发,沿景区公路去“飞瀑”,车速为 ,小慧也于上午7:00从“塔林”出发,骑电动自行车沿景区公路去“飞瀑”,车速为.
(1)当小聪追上小慧时,他们是否已经过了“草甸”?
(2)当小聪到达“飞瀑”时,小慧离“飞瀑”还有多少千米?
分析:
当小聪追上小慧时,说明他们两个人的什么量是相同的?是否已经过了“草甸”该用什么量来表示?你会选择用哪种方式来解决?图象法?还是解析法?
解:设经过t时,小聪与小慧离“古刹”的路程分别为、,
由题意得:, 将这两个函数解析式画在同一个直角坐标系上,观察图象,得
⑴两条直线 ,的交点坐标为(1,36)
这说明当小聪追上小慧时,,即离“古刹”,已超过,也就是说,他们已经过了“草甸”
⑵当小聪到达“飞瀑”时,即,此时 .
所以小慧离“飞瀑”还有45-42.5=2.5(km)
思考:用解析法如何求得这两个问题的结果?小聪、小慧运行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式分别是什么(小聪的解析式为 ,小慧的解析式为 )?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探究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通过问题串的精心设计,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建立适当的函数模型,利用该函数图象的特征解决这个问题.在此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说明:在这个环节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入手感到困难,可用以下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分析。⑴两个人是否同时起步?
⑵在两个人到达之前所用时间是否相同?所行驶的路程是否相同?出发地点是否相同?两个人的速度各是多少?⑶这个问题中的两个变量是什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函数关系?⑷如果用表示路程,表示时间,那么他们的函数解析式是一样?他们各自的解析式分别是什么?
海 岸
|
公 海 |
A |
B |
内容2:深入探究
例2 我边防局接到情报,近海处有一可疑船只正向公海方向行驶.边防局迅速派出快艇 追赶(如图),下图中, 分别表示两船相对于海岸的距离(海里)与追赶时间(分)之间的关系.
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哪条线表示到海岸的距离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解:观察图象,得当时,距海岸0 n mile,即,故表示到海岸的距离与追赶时间之间的关系;
(2),哪个速度快?
解:从0增加到10时,的纵坐标增加了2,而的纵坐标增加了5,即10 min内,行驶了2海里,行驶了5 n mile,所以的速度快.
(3)15 min内能否追上?
解:可以看出,当时,上对应点在
上对应点的下方,
(4)如果一直追下去,那么能否追上?
解:如图 ,相交于点P.因此,如果一直追下去,那么一定能追上.
(5)当逃到离海岸海里的公海时,将无法对其进行检查.照此速度,能否在逃到公海前将其拦截?
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与交点P的纵坐标小于,这说明在逃入公海前,我边防快艇能够追上.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识图能力,进一步体会数与形的关系,建立良好的知识联系.
说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形成了良好的识图能力.
第三环节:反馈练习
内容:观察甲、乙两图,解答下列问题
1.填空:两图中的( )图比较符合传统寓言故事《龟免赛跑》中所描述的情节.
2.根据1中所填答案的图象填写下表:
|
主人公 (龟或兔) |
到达时间(分) |
最快速度(米/分) |
平均速度(米/分) |
|
红线 |
|
|
|
|
|
绿线 |
|
|
|
|
3.根据1中所填答案的图象求:
(1)龟免赛跑过程中的函数关系式(要注明各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乌龟经过多长时间追上了免子,追及地距起点有多远的路程?
4.请你根据另一幅图表,充分发挥你的想象,自编一则新的“龟免赛跑”的寓言故事,要求如下:
(1)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概括大意,不能超过200字;
(2)图表中能确定的数值,在故事叙述中不得少于3个,且要分别涉及时间、路和速度这三个量.
意图:旨在检测学生的识图能力,可根据学生情况和上课情况适当调整。
说明:练习注意了问题的梯度,由浅入深,一步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图象中获取信息,对同学的回答,教师给予点评,对回答问题暂时有困难的同学,教师应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S(千米)
|
t(时) |
|
O |
10 |
22.5 .5 |
7.5 |
0.5 |
3 |
1.5 |
lB |
lA |
5. 如图,与 分别表示步行与骑车同一路上行驶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
(1)出发时与相距多少千米?
(2)走了一段路后,自行车发生故障,进行修理,所用的时间是多少小时?
(3)出发后经过多少小时与相遇?
(4)若的自行车不发生故障,保持出发时的速度前进,
那么经过多少时间与相遇?相遇点离的出发点多远?
你能用哪些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在图中表示出这个相遇点.
6.甲.乙两班参加植树活动.乙班先植树30棵,然后甲班才开始与乙班一起植树.设甲班植树的总量为 (棵),乙班植树的总量为 (棵),两班一起植树所用的时间(从甲班开始植树时计时)为 (时), . 分别与 之间的部分函数图象如图所示.
(1)当 时,分别求 . 与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O
|
y(棵) |
x(时) |
3 |
6 |
8 |
120 |
30 |
(2)如果甲.乙两班均保持前6 h的工作效率,通过计算说明,当 时,甲.乙两班植树的总量之和能否超过260棵.
(3)如果6 h后,甲班保持前6 h的工作效率,乙班通过增加人数,提高了工作效率,这样继续植树2小时,活动结束.当 时,两班之间植树的总量相差20棵,求乙班增加人数后平均每小时植树多少棵.
第四环节:课时小结
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在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直接从函数图象上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当然也可以设法得出各自对应的函数关系式,然后借助关系式完全通过计算解决问题。通过列出关系式解决问题时,一般首先判断关系式的特征,如两个变量之间是不是一次函数关系?当确定是一次函数关系时,可求出函数解析式,并运用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进一步求得我们所需要的结果.
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小结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要方法。
说明: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互进行补充,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总结。
第五环节:作业布置
作业:习题6.7
六、教学设计反思
(1)设计理念
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一个重要模型,是初中阶段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本节教学设计中,进一步体现了“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应用与拓展”的模式.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函数及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进而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有关现实问题.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有关性质的基础上,对有关知识进行应用和拓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注意通过有层次的问题串的精心设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活动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