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初步掌握函数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可看做函数.
2.根据两个变量间的关系式,给定其中一个量,相应地会求出另一个量的值.
3.会对一个具体实例进行概括抽象成为数学问题.
(二)能力训练要求
1.通过函数概念,初步形成学生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2.经历具体实例的抽象概括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经历函数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2.让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探索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模式.
二.教学重点
1.掌握函数概念.
2.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可看做函数.
3.能把实际问题抽象概括为函数问题.
三.教学难点
1.理解函数的概念.
2.能把实际问题抽象概括为函数问题.
四.教学方法
主导式学习法.
五.教具准备
投影片两张:
第一张:例题(记作§6.1 A);
第二张:练习(记作§6.1 B).
六.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你们看图5—1上面那个像车轮状的物体是什么吗?
尽管没有坐过,但我们也可以想像一下坐在上面的感觉.
摩天轮上一点的高度h与旋转时间t之间有一定的关系,请看图5—1,反映了旋转时间 t(分)与摩天轮上一点的高度h(米)之间的关系.
大家从图上可以看出,每过6分钟摩天轮就转一圈.高度h完整地变化一次.而且从图中大致可以判断给定的时间所对应的高度h.下面根据图5—1进行填表.
[生]当t为0时,h约为3米,
当t为1分时,h约为11米,
当t为2分时,h约为37米,
当t为3分时,h约为45米,
当t为4分时,h约为37米,
当t为5分时,h约为11米.……
对于给定的时间t,相应的高度h确定吗?
在这个问题中,我们研究的对象有几个?分别是什么?
生活中充满着许许多多变化的量,你了解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吗?如弹簧的长度与所挂物体的质量,输液时间与相应时间内的水滴数目……了解这些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下面我们就去研究一些有关变量的问题.
Ⅱ.讲授新课
一、做一做
1.按如图所示画圆圈,并填写下表.
层数n |
1 |
2 |
3 |
4 |
5 |
… |
圆圈总数 |
1 |
3 |
6 |
10 |
15 |
… |
[师]在这个问题中的变量有几个?分别是什么?
[生]变量有两个,是层数与圆圈总数.
投影片(§6.1 A)
2.在平整的路面上,某型号汽车紧急刹车后仍将滑行S米,一般地有经验公式S=,其中V表示刹车前汽车的速度(单位:千米/时). (1)计算当V分别为50,60,100时,相应的滑行距离S是多少? (2)给定一个V值,你能求出相应的S值吗? |
(2)给定一个V值,就能求出相应的S值.
二、议一议
[师]在上面我们共研究了三个问题,下面大家探讨一下,在这三个问题中的共同点是什么?相异点又是什么呢?
上面分别以图象、表格、代数表达式三种形式呈现了生活化的场景,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研究,让大家明确“给定其中某一个变量的值,相应地就确定了另一个变量的值”这一共性。
三、函数的概念
在上面各例中,都有两个变量,给定其中某一个变量(自变量)的值,相应地就确定了另一个变量(因变量)的值.
一般地,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给定一个x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值,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四、例题讲解
已知菱形ABCD的对角线AC长为4,BD的长x在变化,则菱形的面积为y=×4×x,即y=2x.
本题中有n个变量,能把其中某个变量看成另一个变量的函数吗?
Ⅲ.课堂练习
投影片(§6.1 B)
下列变化过程得出的函数关系式是否正确,如果错误,请指出正确的结果;如果正确,指出式子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1)设一长方体盒子高为10 cm,底面是正方形,这个长方体的体积V(cm3)与底面边长a(cm)的关系式为V=10a2; (2)某市出租车起步价是7元(路程小于或等于2千米),超过2千米每增加1千米加收1.6元,出租车车费y(元)与行程x(千米)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y=1.6(x-2)+7(x≥2); (3)计划花500元购买篮球,所能购买的总数n(个)与单价a(元)的关系为n=; (4)用总长为60 m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矩形面积S(m2)与一边长l(m)之间的关系式为S=l(60-l). |
[师]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再进行交流.
Ⅳ.课时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如下内容.
1.初步掌握函数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可看做函数.
2.在一个函数关系式中,能识别自变量与因变量,给定自变量的值,相应地会求出函数的值.
3.函数的三种表达形式
(1)图象;(2)表格;(3)代数表达式.
Ⅴ.课后作业
习题1
七.板书设计
§6.1 函数 一、做一做(S随V变化) 二、议一议(两个变量间的关系) 三、函数的概念 四、例题讲解(菱形的面积与对角线的关系) 五、课堂练习 六、课时小结 七、课后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