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学科素养的思考(三)
——田保华
教师学科素养“缺”什么
◆学科知识素养的失衡
学科知识素养要求教师不仅仅具备充足的专业知识,同时包括一定的教育心理知识、通识性综合知识等。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得信息技术知识也成为了知识素养的主要构成部分。但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厚此薄彼的不均衡现象。其中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专业知识与其他知识的不平衡。例如,对中小学教师而言,教材是实施课程的基本依据,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主要支架,是学科专业知识的精华、智慧的结晶。但是,部分教师舍近求远,舍本逐末,为了迎合现今的教学模式,达成活泼教学活动模式,放弃了以课本为主的教学理念,让课本成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选择获取网络的碎片化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参考依据,造成了学生学习的不深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但是,这种情况大多出现于年轻化的教师群体当中。当然不乏有过于重视课本教材,出现唯知识的教学僵化的现象。
二是专业重点知识与一般知识的不平衡。以山东省济宁市的部分高中地理教师为例,其结果显示:“79.8%的高中地理教师“系统学过”地理学的专业知识,3.8%的“学过一些”,“学过很少”的占6.4%。而在是否熟悉地理学发展史的调查结果中,有11.7%的教师自认熟悉地理学发展史,56.4%的教师比较熟悉,31.9%的教师不太熟悉或不熟悉。”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对地理知识的“重心”是有选择性的,地理学发展史尽管作为地理学科的主要专业内容,但并不符合当前考试评价的重点,故而教师对该类知识普遍呈现出“轻视”态度。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同时限制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多的反映了应试教育的弊端,与素质教育理念是背道相驰的。扎实的、全面的学科知识是进行高效教学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教师学科素养的前提。
◆学科理念素养的欠缺
学科理念素养一方面表现在教师的科学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一套相对的完整性的教学策略,具备科学合理的思维活动成果。另一方面表现在教师的人文素养,即是人文科学、人文教育在教育对象身上体现出来的具体成果,是教师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二者可以使学生由内而外的受到教育的引导,让学生进入到深度学习的状态,而不能够停留在表象。这就意味着学科教学要向学科教育的本质回归离不开教师学科理念素养的完善。
但是,现实中的教学并非都存有深度,以《认识方程》的教学为例,“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大致是这样的:首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写出几道方程,然后老师选了一些典型的(有对的,也有不对的)展示在黑板上。老师发现学生没有写到带不等号的式子,于是老师自己也写了两道(含有不等号的)。这样黑板上就有了各种各样的所谓“方程”。这时,老师带着学生讨论、辨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为什么?让学生明确“含有未知数”“等式”这两个方程的关键形式特征。”该案例中,教师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以引导,符合学生自然生长的规律,但是,方程的本质是为了寻求未知数,在已知数和和未知数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等量关系,简单罗列方程的关键性特征,分辨何为真正的方程并不是该教学的本质要求。该教师的教学过程并没有体现出教学的最终指向,没有相对完整的策略理念,使得教学效果流于表面。是教师没有从根本意识到学科教学的专业性,同时忽视了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要让学生学有所成,“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教学既要关注“教什么”,又要关注“怎么教”,如此,学生才会知道“学什么”和“怎么学”。只有具备了专业的学科理念素养,才能够从整体上合理的指导教育实践,做到对知识理解的深入,对教学产生的浅出。
◆学科技能素养的局限
学科技能素养是学科的独有能力,具体指教师根据学科内容具备的教学技能、信息技术运用技能、教师的研究能力等。其局限主要是针对教师研究能力的弱化所提出的。其中,“教师们的科研能力是很薄弱的,基本没有教师在杂志期刊发表文章。而对教育教学工作也几乎没有反思意识。大多数教师缺乏科研意识,撰写论文的能力很差,这与新课程理念中教师是“研究者”还有一定距离。”中小学教师绝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课堂教学过程中去,教学反思转化为改良教学行为的主要动力,但很少形成客观的理论研究成果。一方面是因为教师的科研意识比较淡薄,对科研意义的认识不足,从思想层面就弱化了对科学研究的追求,更莫谈行为能力的促进了。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教学压力大,既要关注教学成绩的提高,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很难抽出更多的时间看书学习以及从事科研工作。尤其是担任高年级的学科教师,某种程度上而言,此类教师一般多为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超的优秀教师,但高年级的教学任务压力会更大,尤其是面临升学压力,教师不得不将工作生活的重心放置于教学效能的提升,对以研究能力为代表的学科素养提升,唯有心有余而力不足。正是因为对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外在客观因素的限制加之内在主观的落后造成了学科技能素养发展的不全面,导致了一定的局限性,限制了其长远发展,不利于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的最终提升。
◆学科经验素养的不足
学科经验素养来源于学科教学实践的积累,既可以是自身习得经验,也可以是外在已有经验的学习。学科经验的不足不单单指的是数量性的不足,同时还包括质量的低下。从教学主体出发,大体可分为两种情况。其一,受教师教学时间长短制约,部分年轻教师经验不足,故而学科素养有待提高。其二,教师脱离实践,固守课本教材,缺乏反思成长意识,固步自封,对原有经验的盲目推崇。举例来说,“历史与社会学科学习的最高素养是以史为鉴、学以致用,体现了这一学科较强的实用性。学习历史与社会最终目标就是用学到的历史知识和能力来指导自己平时的实践和行动,理性地辩证地看待现实问题,从历史事件中找到现实问题的历史的影子和历史借鉴。”这是新课程改革对历史与社会学科提出的新要求,教学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重在学以致用,考察学生的实际能力。缺乏学科教学经验的教师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够很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其教学能力水平有待提升。相反,部分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同样也会出现偏差。正如材料中所说,如果要达到上述要求,就要克服历史社会学科教学中的“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等固有的传统教学方法。但是由于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教师的思维定式导致了教学模式的僵化,尤其是唯知识论曾一度占据了课堂教学的主线,考试侧重于理论记忆,所以脱离实际的教学倾向并非容易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