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廉洁校园

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论断,系统回答了教育工作的根本性、全局性、方向性和战略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与丰富价值,对于建设教育强国、凝聚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巨大人力资源优势,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征程和新阶段,中国教育发展迎来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

  2018年9月10日,中共中央召开了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总结和深刻阐述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中形成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观点,创造性地提出了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一是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二是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三是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四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五是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六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七是要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八是要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九是要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九个坚持”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科学内涵的首次高度概括,从本质上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方向、道路、方针和原则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从思想上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发表了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讲话,这是继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发表重要讲话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的又一次极具政治性、思想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要讲话,是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关教育内容的全面、系统和深入的阐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立足于重大现实需要,从中国与世界、理论与实践、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等战略规划出发,科学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经验,深刻阐明了教育的根本方向、根本任务和根本保证,深刻回答了学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关键性问题,深刻指明了“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为谁办教育”等方向性问题,深刻论述了“教育如何优先发展”等一系列战略性问题,集中体现了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标志着我们党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阶段、新境界和新格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对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为建设教育强国确立了根本保证、行动指南和战略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党的领导是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不断前进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的根本保证;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

  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建设教育强国确立了根本保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为新时代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指明了正确方向和现实路径。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必须牢牢把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抓紧抓实抓牢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才能确保教育领域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才能确保广大师生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和更大程度上实现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上的团结、行动上的一致,才能确保党的教育事业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为建设教育强国确立了行动指南。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历来是党和国家教育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论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精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走进大中小学,在与师生座谈时专门就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进行了阐述,明确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树人关乎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乎国家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寄语广大学生群体,勉励青少年要加强理想信念学习、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必须要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进一步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为建设教育强国确立了战略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解决教育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持续推动我国教育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二是要落实政策保障投入,努力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需求,以教育的优先发展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三是要抓紧落实重点任务,加快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加快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加速构建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治理体系,促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根本方向、发展道路和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阐释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原则;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要始终坚持一切从中国实际和中国国情出发,为世界教育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既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党执政为民的内在要求。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根本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坚持什么样的办学方向,关系教育事业兴衰成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办的是社会主义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办学方向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些论述深刻回答了“新时代要办好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时代命题,为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必须牢记为党育人初心、坚定为国育才立场,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培养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而奋斗终身的优秀人才。

  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发展道路。独特的历史条件、文化传统与具体国情决定了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必须牢牢扎根中国大地,坚持从中国实际和中国国情出发,遵循中国教育的生成逻辑与发展规律,坚定不移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既是对教育事业规律性的深化认识,更是引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指南针”和“定盘星”。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加快建设教育强国,需要做好“四个统一”。一要坚持党的领导与遵循教育规律的统一。在拥护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基础上,认真把握教育发展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发挥合力,进一步提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二要坚持学校为主体与多方紧密配合的统一。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多方力量的紧密配合,既要发挥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各自的教育功能,又要互相紧密配合、协调发展,努力形成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三要坚持文化自信与教育自信的统一。文化自信与教育自信是辩证统一的,扎根中国大地,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育人,才能形成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才能培养出党和国家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四要坚持放眼世界与中国特色的统一。既要在办学理念、发展路径与机制体制等方面始终坚持中国特色,又要善于学习借鉴世界上的先进教育模式,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广泛吸纳优秀的国际教育成果,将其转化为提升我国办学水平的着力点、支撑点和生长点。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价值追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贯彻“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理念的重要体现,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就明确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包含了三个层面的追求。首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要努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人民满意是发展教育的根本尺度,要让人民做教育发展的“阅卷人”。面对人民群众多元化、个性化、动态化和终身化的教育需求,既要努力提升教育水平、适应人民对教育需求的时代性变化,也要着力破解教育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满足人民对教育的长远性、根本性需求。其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要努力推动公平与质量的均衡提升。要在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优化教育投入结构,深入推进教育公平,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公平,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师队伍质量。最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既要立足当下,也要着眼未来,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结合为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因材施教,坚持创新教育方法,坚持提升育人实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人才基础。

  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根本动力、根本责任和根本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指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全面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是新时代对教育事业创新发展提出的重要部署;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教师要努力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

  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根本动力。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事关国家未来。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在新时代对更好教育的期盼,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面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提出了推动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深化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论断和新战略,这些论述成为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根本遵循。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一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通过深化素质教育实施,推进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有利的内外部条件。二要促进教育评价体系完善。进一步改良对学校、教师、学生和教育工作的评价体系,科学统筹多元的评价主体、全面的评价内容和灵活的评价手段,构建内外衔接、多方协同的教育评价机制,保障教育评价体系的有效运行。三要深化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坚持扎根中国与融通中外相结合、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放管服相结合、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努力突破体制机制瓶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提供制度支撑。

  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为建设教育强国明确了根本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伟大实践中,进一步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一要顺应时代潮流,牢牢把握当前时代特征赋予教育的新使命和新任务,深刻认识到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持续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创新,不断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需求和新挑战。二要把握国际坐标,洞悉全球教育发展大势,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全面提升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水平,充分发挥教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发展性功能。三要打造中国特色,通过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中华民族的创新创造活力,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发展路径,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根本保障。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现,关系着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成败,关系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质量。兴国必先强师,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亟须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一方面,广大教师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作为标准,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其中,“有理想信念”是好老师的首要标准,广大教师要努力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有道德情操”不仅要求教师要争做道德上的合格者,还要始终保持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热爱。“有扎实学识”则要求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卓越的教学能力。“有仁爱之心”需要老师能够尊重、理解和宽容每一位学生,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和自强,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滋养。另一方面,学校和社会要共同推进师德师风和教师教育体系建设,重视传播尊师重教的理念,让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让教师成为最受尊重的职业,让教书育人成为人人向往的事业,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您还在使用老掉牙的IE,请升级您的浏览器到 IE8以上版本 点击升级  强烈建议您更改换浏览器:谷歌 Chr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