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书香校园

回归本真,静等花开

     沏上一杯茶,捧着一卷书,在闲暇的夏日时光里遇见最美的自己,用零乱的思绪,抒写着对教育的感悟。读着一位“草根”教育时评家的文章让我领略到他天然的博爱情怀,让我聆听到了教育的正能量,更让我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翻开《回归真教育》便看到梁好先生在书的封面上写到“让教育回归常态、回归理性、回归真实。”譬如他在书中提出的真教育要让学校成为真正的学校,不应当是应试机器的加工厂,而是一片肥沃的土地;真正的教育应追去“学生第一”,而非让学生去追求“第一”;真教育要造就一批本真的学生,要让教师成为真正的教师。全书共分五个章节,每个章节一个主题,从尊重孩子、教育误区、教师专业、学校管理等多个方面向我们讲述了耳目一新的教育原则,内容通俗易懂,操作性强,有独到的教育观念,更有教育智慧,使我深受启发。此书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一、做真实的教师在漫漫的人生长河中,有的人活得精彩赢得鲜花和赞誉,而有的却活得颓废深陷泥泽。如果一个人想要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那就要谨遵一个字——真。

     1、守住朴实的教育心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这样的感受?吃遍大江南北的山珍海味后,最让你难以忘怀的还是父母给你做的家常饭菜;穿尽了各种名牌皮鞋、服装之后,让你感觉最舒适的还是一双平底布鞋、一身纯棉衣服;不管你怎样为名为利,怎样心浮气躁,怎样四处奔波,怎样鼓捣折腾,总有明白的一天,最终都要反璞归真,回到出发的那个地方!庄子曾经说过:“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美”。朴实的教育就是最自然的、纯朴宁静的、不浮躁的,带着对孩子、对教育一种真实情感的教育。而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想要守住朴实的教育心又是何等的困难!当下对成功的定义无外乎钱与权,有钱有权者皆被视为成功者。于是乎,教师在这样的评价指标下,有的热衷于报考公务员,以求得一官半职;有的倾向于学校的管理,以求在学校中获得一定的权力;有的办起了辅导班,以求得到一定的经济利益。如果我们的身心整天被世俗功利所充斥着,那我们教师谈何幸福呢?我们走了很远,却忘记了为何出发。当把这句话套用到教育时,李镇西老师曾告诉我们:回到起点,走向朴素。从世俗的角度看,李老师现在“名利双收”,可他还是毅然放弃轻松的闲职工作,到成都郊外的一所农村中学继续实现一个平民教育家的理想。除了当校长,他还坚守班主任岗位,坚持给学生上课。我想,这就是把谋生的手段当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断坚持的结果。坦率地说,客观环境有很多我们都不满意,但我们一时也无法改变,能够改变的只是我们的心态。要在内心坚守信念,保持内心的宁静和纯真。目光要放长远一些,不要斤斤计较于眼前的得失。要培养自己的宽广的胸襟。最近在微信里看到这样一段文字:我们阅读不是为了让知识把我们的心灵占满,而是为了让我们的心胸得以荡涤因而空旷清澈。这话说得真好,我们就是要有拥有一种博大的胸襟,长远的目光,让自己更加高尚,更加纯净,更加豁达,这样我们才能拥有真正幸福的精神世界。

      2、抓住语文的真灵魂新课改实施以来,语文课改也是如火如荼,热闹非凡,语文课堂教学越来越呈现出生动活泼的气象,让人眼花缭乱。生动的语文课改让我们品尝到丰收的喜悦,但在这背后也存在着潜在的危机:热闹的活动多了,安静的品味少了;媒体的使用多了,文本的解读少了;人文性的因素多了,工具性的落实少了……使语文课堂教学走入了“虚化”的境地,语文本色正在逐步地远离课堂。因此,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是值得每个语文教师关注的重要问题。我常想“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是学会书上的几个生字生词?还是会背几篇文言经典?还是每学期写8篇作文?还是追逐眼前考试成绩?或者是兼而有之?读了《回归真教育》让我有了一些顿悟:首先,立足于真本文。今天的语文教学,一切都那么现代化:上网查阅资料、教材解析、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课件,稍加改动皆可以为我所用,这也使得我们语文教师缺少了“静悄悄地琢磨”文本的细心与耐心,缺少了一份面对文本的底气。还有一些老师,已经习惯了依赖教参进行教学设计,选择教学方法,喜欢照搬教参现成的“教材分析”,完全依赖着“教参”资料在实施教学。叶圣陶先生说,“教参是鸦片”,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长期只看教参,只是满足于教参对课文的分析,形成的是一种思维的惰性,缺乏的是一种对文本的深度的、独立的思考。没有认真“倾听作者”,没有对作品语言内涵的深刻理解,没有对作品思想感情的独特感受,只是照本宣科,这导致了我们的语文教育“少、慢、差、费”,导致的是自我的思想苍白,语言的幼稚不堪。这应该是语文的一种悲哀。其次,立足于真课堂。当前语文课存在着浓重的形式化倾向,伪语文化倾向。有人用“闹、虚、杂、碎、偏”五个字来概括当前的语文课堂。语文课堂总是充斥着声、光、电,充斥着谈、演、辩,充斥着对话、合作和体验。为了一次公开课,有些教师不惜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反复地演练,精雕细琢,学生成了教师“公开课”的陪练和任意摆布的玩偶,教师忽视了语文课程的内在美。这样的没有根基的课堂终是飘摇不定的,没有根基的教学终是苍白无力的,没有根基的教师也终是不堪一击的。语文学习是熏陶,是习染,是让学生静静地看书,美美地读书,深入地感受,专注地思考,点滴积累,日有寸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立足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入挖掘课改理念之真谛,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搞表面的虚伪绚丽,还语文以本色,从而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真正给孩子们一个合适的舞台,让学生收获每一次成长的快乐,我们的每一节课也会真正地提高实效性!优秀的教师无论环境怎么变,都能够继承传统教法中有价值的东西并不断创新。在网络环境下,阅读教学应保持语文的本色,在整合中求融合,在整合中讲实效,在继承中求创新,在发展中创辉煌。只要这样,语文课就能返璞归真。

     二、培养本真的学生

     1、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幸福在书中的第一辑《总有一粒种子会开花》中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乌龟为什么要跟兔子赛跑”,让我觉得颇为新奇。乌龟和兔子一起赛跑显然不是同一个级别的,乌龟和兔子赛跑绝对是一场不公平的比赛。其实这样的比赛在我们现实的教育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存在着的呢?现在学校教育的评价是,让兔子和乌龟在平原上赛跑。然后,根据结果,判定兔子是冠军,乌龟是差生,后来又改名字叫乌龟为后进生。其实,作为老师的我们,也都明白不管班级里有多调皮多差的学生,也不管我们是否看好他。很多年之后,都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奇迹发生,他或许真的很差,但是也许他真的很出息。作为老师的我们,总会严格要求每个学生,不容许学生有丝毫的懈怠。其实,学生完全有不优秀的权利。这里的不优秀,也许蕴含的就是将来更大的优秀。贾平凹的那一块丑石,当然不能用来砌墙,不能用来铺路,但总有其用武之地。当然我们并非随学生任意发展,而是尽自己最大努力让孩子优秀,而不是刻板地认为某某学生会怎么样。是参天大树,我们就以大树的标准要求他,培养他;可如果是小草就让它绽放属于它的最浓的绿,那何尝不是一种美丽。教育的最终目标其实是让孩子抵达幸福的车站,帮助孩子寻找人生的幸福,如果幸福和快乐都不复存在了,那么剩下的分数、成绩又有何用呢?时间一晃,三年的时间,如今他们也都毕业了,我不由得内心极度惭愧,有那么一些同学,他们何曾在我面前开怀大笑过?那也是一张张纯真,充满青春,朝气蓬勃的脸庞啊!作为我,又何曾走进他们的内心,与他们打成一片,融为一体呢?

      2、教育如花,静等花开原本我只知培养学生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和检查的习惯等,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才知道培养孩子的“静气”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定能生慧,静纳百川”,老师安静柔和的讲话,学生便也会安静的倾听,再时不时配上些宁静柔和的音乐,从内心激发学生的“静”,以静传递静。薛老师说“静是会传染的”,我相信这句话,学生能静静的听课,不吵不闹,我们也无需再“河东狮吼”,伤神又伤力。有时候,孩子没有做好,是不是我的要求不够明确?有些孩子老是调皮捣乱,是不是可以课下多和他谈谈,发现闪光点,利用闪光点?有时候孩子们爱打闹,是不是可以开展一些活动让孩子们懂得谦让和团结的重要?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里有。”孩子们的成长是不一样不明显的,就像一棵植物的成长,需要安静得等待,需要耐心地呵护,需要不离不弃地相信。

      当人家的花在春天开放时,你不要急,也许你家的花是在夏天开;如果到了秋天还没有开,你也不要着急跺他两脚,真正的园丁是不会在意花开的时间,他们知道每种花都有自己的特点,只是开花的早晚不同。铁树开花是人间奇观,一株幼苗,从栽培到开花需要十几年到几十年,而且花期长达一个月以上。这就是铁树不开花,开花惊艳四方,且炫丽无比。

        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门欣赏的艺术,对待孩子的差异,我们应“心平气和”,应学会发现并欣赏他们的点滴成长,不用着急,花总有绽放的一天。课堂以外有万水千山,阅读之中有万紫千红。

       读书过后,更多的是深深的思考,思考自己平时的工作,思考今后的工作打算。有人说,没有明确的目标就等于航船失去的方向,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我应该时刻牢记自己该做些什么?


您还在使用老掉牙的IE,请升级您的浏览器到 IE8以上版本 点击升级  强烈建议您更改换浏览器:谷歌 Chr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