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书香校园

德育在信息技术课中的渗透

  现行的课程改革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明确规定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核心目标是育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对学生来说,仅仅获得知识是不够的,他们还应成为完整的人。雅斯贝尔斯认为,“全人”应具有的科学态度,民族精神,整全的知识,适宜的个性特征及责任意识。我们在设计教学和实施教学时就应该想一想:自己的教学除了教给学生知识,还能给学生留下什么?我们的教学要取得成功,也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小目标,不仅传授知识,更要滋润生命。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信息技术课在初中阶段是一门以教授学生操作技能为主的课程,主要涉及到一些基本概述的学习包括一些应用软件的使用。那么,在日常教学中除了技术,还要带给学生什么?教学设计中还要体现什么?对国家大势的了解,对科技的发展,科技发展对学生的个人的职业规划带来的影响,是不是可以带到我的课堂中,这是我这几年在思考的问题。现在在我的课程设计中,我会安排几节课,我和学生明确说就是唠嗑课,不需要大家完成任务,去记忆背诵,就是和学生针对一些内容进行交流,你知道的告诉我,告诉大家,大家一起分析讨论。这些课不是脱离了课堂知识,而是对课堂内容的再设计。比方七年级课堂设计中的《信息与信息社会》《我们为什么能上网》《中国芯》,就是结合了一些科技发展的前沿信息,让大家讨论“云”、“大数据”、“人工智能”、“人肉搜索”,美国对华为的封锁,为什么中国没有自主的CPU,操作系统?等一些热门名词,热门事件,来启发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对国家发展的关注以及民族自信心的培养,学生往往对这些课非常感兴趣,积极发言互动。同时,在课后给大家布置一些网络搜索这些近期相关新闻的作业,即联系了时事,又让学生对信息有一个立体的概念。

 

  七年级新课程中,我往往会设计一个讨论就是《放假你在家干什么?》。在这个讨论中提了四个问题:1.你在家干什么?2.你的父母在干什么?3.中国是怎么控制住疫情的?4.欧美为什么控制不住?

 

  前两个问题,同学们都会回答:上课,购物,看电影,打游戏等,基本都会和电脑,手机,网络的使用有关。而问题的提出是为了引出“网红”“网络主播”的话题。很多同学会看到这些网红表面的光鲜亮丽,觉得风光赚钱,而忽视了背后的风险,极高的淘汰率,绝大多数底部主播的艰辛。又提出成功的例子比如李佳琦,薇娅,了解他们一天超负荷的工作内容,最后的落脚点就是“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你做好准备了吗?”。

 

  而后两个问题,学生会提出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些都是信息的获取,和课程相关。在这个过程中,我会穿插中美政治制度的对比,美国的快乐教育与我们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对比来进行总结和解释。这两个话题猛一听都很大,但是结合新肺疫情的发展和很多生动的事例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不知不觉中,爱国主义教育就渗透其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就建立了。

 

  这样的一些讨论,学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而爱国教育,民族精神,职业教育也渗透其中。

 

  这也正是以现实问题为基点,多学科的融合,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学习,师生的共同学习与进步。所以说,人的成长主要是精神与灵魂的发育和成熟,教育的目的就是播撒种子。

您还在使用老掉牙的IE,请升级您的浏览器到 IE8以上版本 点击升级  强烈建议您更改换浏览器:谷歌 Chr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