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水之内可兴风波,短章之里犹见力道。”这两句言简意赅地总结了华应龙老师这本教育随笔的特点。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华应龙老师对自己教学课堂的反思与总结,可以看到他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可以看到他对同行、同事、徒弟成长的关注,可以看到他在生活中对教育的反观,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在教学上精益求精、追求至善至美的教育者,可以看到一位细心呵护学生心灵,尊重学生人格的长者,可以看到一位“择其善者而从之”的学者,可以看到一位善于学习,心中时刻有教育的生活者。曹雪芹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华老师这本书真的是“大多起于教育教学甚或日常生活的细水微澜、细枝末节,可谓风起蘋末,却又能引发人们久久不能的阅读思考。”华老师这本书,用细腻的文字,诚挚的情感,真实的案例,唤醒了作为教师的我对自己教育教学的思考。
一、教书的人不读书,是教不好书的
如果不是阅读这本书,我是不会相信身为名师的华老师看过《12星座不为人知的一面》这种娱乐型的文章,阅读过《拿破仑﹒希尔成功学全书》这种心灵鸡汤的书。但是读完这本书,我终于明白“教书的人不读书,是教不好书的”是至理名言。华老师说:“我是在备课《圆的认识》时,无意间看到了《阿甘正传》的。我被电影片尾那美轮美奂的羽毛画面所震撼,受其启发设计出了《圆的认识》的结尾,赢得很多老师的一片赞美声。继而,迷上阿甘的我又读了美国作家温斯顿﹒格鲁姆的长篇小说《阿甘正传》。” 为了上好《神奇的莫比乌斯圈》的这节课,华老师翻阅了不下20本专业图书。好友问他:“你为什么能够设计出这样有意思的教学环节呢?”他回答说:“因为我知道爱因斯坦摞骨牌的故事。”华老师用他切实的教学行为,让身为老师懂得:老师在备课时如果只知道教材、教参上怎么说,那是不够的。老师只有耐得住寂寞,广泛的阅读,具有开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才能设计出有意思的课,才能上出如初恋般的好课。
二、尊重学生从尊重他的长相开始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所有从事教育者的共识。所有的教育者都认为自己是爱学生的,可是教师为什么会有“教书是一场盛大的暗恋,你费尽心思去爱一群人,结果却只感动了自己”的感慨。为什么教师爱学生了却没有得到学生的爱?为什么教师虽然实施了爱的行为,但学生没有感受到,或者不肯接受教师的爱?通过阅读华老师这本书,我有了些许明白。
自恃特别能吸引学生的华老师也遇到了挑战,有一个男生小A始终对华老师不感兴趣,一直没有好好看华老师一眼,而且数学考试总是不及格。为了找到与小A沟通的办法,华老师查找了大量资料,看到人际交往理论中“相似理论”一说后,华老师下课后找到在小花园里找虫子的小A,并主动说:“小A,我有个地方长得和你一样,你看我的嘴唇上面,我的嘴唇上也有一块疤……”华老师由此打通了与小A沟通的桥梁,看到小A愿意跟他亲近,华老师又跟小A说起了达尔文的故事,并送了一本《达尔文传》给小A。或许是达尔文和小A有相似的地方,小A回家后就看这本书。家长把这一情况给华老师反映后,华老师就在班上称他“小达尔文”并在课堂上给他展示的机会。随后华老师帮助小A把他那些特别的解题方法整理出来并投稿。等小A有了巨大进步之后,华老师给小A的奖励是到他家玩,并带小A看他饲养的“会自己上厕所”的小兔子……华老师因为爱学生,所以才会注意到小A对他的反应,华老师因为爱学生,才会通过查找资料找到用“相似理论”去与小A沟通,进而一步步鼓励小A,让小A的数学成绩由不及格到96分,让小A“像变了个人似得”。华老师对学生的爱不是只有爱的情感,更有爱的行为,爱的能力,爱的艺术。华老师对小A的爱是尊重人格基础上的爱,所以小A能够接华老师的爱。
华老师说:“老师们,尊重学生请从尊重他的长相开始!”“老师,你也应该对自己的长相负责啊!”。华老师与学生小A之间的故事让我深刻的意识到,自己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爱过于从自己所谓的爱的准则出发,其实这种爱对学生来说,或许是一种负担,是一种老师单向的“自以为是”的爱,这种盲目施加的爱,带来的结果是师生彼此的“受伤”。所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的爱,要讲究方法,有时候润物细无声的爱,更温暖吧。就像本书中《老师的口袋》一文中说到,老师的口袋中除了一黑一红两支笔外,还应该装有纸巾。因为这个“纸巾”不仅仅是纸巾,而是意味着老师心中有学生,老师对学生那种无私的、尊重的、无言的爱。正如华老师在文中所说:老师“口袋里有什么”,只是个隐喻,言外之意是“老师的心里面有什么,比原来多了什么。”如果老师心里比原来多一份对学生尊重的爱,或许老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暗恋”,结果不再是“学生虐我千百遍,我待学生如初恋”的这种伤感。
三、缺憾成就下一个完美
华罗庚先生说:“天下只有哑巴没有说过错话,天下只有白痴没有想错过问题,天下没有数学家没有算错过题的。”差错真的是人皆有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出过很多差错,曾写过错别字,曾读错过字音,曾把历史人物故事“张冠李戴”过,曾讲错过题……当学生在课堂上指出我的差错时,我曾故意不接学生的话题,采用忽视的方法来逃避错误,曾在课堂上气急败坏的批评学生故意找事,曾采用过圆滑的方式“我是故意考你们的”等理由搪塞过去,曾在课堂上羞愧的道歉……但是我从未真正的正视我在课堂上的各种差错,并没有真正的懂得“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道理,我一直都缺乏面对课堂差错的勇气。华老师《我的“一题之师”》这篇文章,让我明确的意识到,我面对课堂差错的心态与方法是错误的。正如华老师所说:“我们在教学中出现失误时,要及时、冷静地分析、判断、调整活动方案,采取补救措施,让失误成为发展学生思维不可多得的契机,让教师处理差错的言行成为学生对待差错的榜样。”
作为一线普通老师,我总以为名师的课堂从来不会有差错,但是其实不是这样。华老师说,《阅兵中的数学故事》这节课他在全国很多地方执教过,但是没想到4年之后再次公开演绎,已是轻车熟路的他,课程刚过半,意外就发生了。学生指出他展示的线段图画错了。面对学生指出教师未曾发觉的差错,华老师是“闻过则喜”,不但当堂承认了错误,而且赞美了这个学生的优点,同时告诉学生,学习数学审题需要咬文嚼字,看图更要精益求精。同时课下,认真看了这节课的PPT,找出出错的原因,同时反思出自己在这节课上还存在另外一个差错:教学活动过快,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面对这样一节有差错的课,华老师庆幸地认为:缺憾成就下一个完美。
华老师说:“在课堂上,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可能犯错。不管是学生犯错,还是老师犯错,只要改正了,都是十分美妙的事情。若我们都能做到虚怀若谷,我们的世界就会鲜花怒放。”所以今后在教育教学中,我不会再逃避差错,不会再羞愧难当,不会再急于掩饰,而是做到“错若花开,成长自来”。
培根说:“我的幸运,流畅得有如荷马的诗句”。虽然我无法用荷马史诗般诗句写出阅读完《教育要给学生留下什么》的所思所想,但我依然觉得很幸运地在这个暑假遇见华应龙老师这本书。这本书唤醒了我了太多的思考,而且让我的教学有了明确的目标:让自己的“口袋”中装满书,装满爱,装满各种“意外”,让每一节课都有故事,每一节课都是历史,每一节课都是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