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我的教育故事

“慢”的艺术

 

  生活中,我们一直在追求快,教学中,我们也一直在强调快,快速完成任务,快速处理问题,快速背诵,快速答题,甚至一直在提倡超前教学、超前学习。然而,一直在追求快的我们并没有体会到快的乐趣和成就,孩子们也一样。在焦虑中挣扎后,才发现,慢下来后,一切都有了不一样的变化,有种柳暗花明的感觉。

 

  我们家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是那种干什么都很快的人,从小时候的翻身、爬、站、走到长大后识字,什么都快。而老二确实什么都不着急,按部就班,俗话说三翻六坐九爬,她都比所期待的要慢一点,五六个月才会顺畅地翻身,会爬后一直爬到满一周岁,然后突然有一天发现她会在沙发和茶几中间转身了,然后才逗着她学走路,也不着急,还是爬的多走的时候少,不知不觉中就走得很稳了。回想大女儿小时候,像一阵旋风一样地跑,看着好好地跑着,突然就会绊倒,像个大石头一样直冲地面,从不给大人反应的时间,到了夏天膝盖就没好过,甚至会磕得血淋淋的,让人又生气又心疼。而小女儿自从学会了走就很少摔着,总是看着要绊倒了,奇迹般的又恢复了平衡,爬院子里的假山也不用大人手牵,自己很会掂量事情的难度,让人很是省心。大女儿如今都十二岁了,走在路上还是会时不时地摔一下,真很让人无奈。

 

  对比两个女儿的成长过程,大女儿做什么都快,但总是会坎坎坷坷,走路受伤,学习时需要时不时地返工,语文经常会誊抄错误,读书漏词或窜行,数学经常抄错数,结果反而并不快。小女儿什么都慢慢地却极其让人省心,到目前三岁了,该会的也都会,滑板车玩得特别好。所以,有时候反而总是在叮嘱大女儿要学会慢下来,稳一点,做事情争取一次就做好。

 

  反观近两年的教学工作,也觉得自己有些太急功近利了,反而做得不够好。首先,总是提倡“小步子快节奏”,与之相对应的就是教学环节较多,每次备课都需要至少备两遍,课本研究一遍,课件在浏览中优中选优。环节增多,使得每一部分都希望学生能够尽快跟上,一节课下来很是充实,但效果不太好,在单元基础知识检测中总是惊人地发现学生对核心词汇、词组、知识点掌握得非常不扎实。然后就需要再复习,做题,巩固。尽管课堂内容充实,气氛活跃,也还是比较有趣有深度的,结果却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反思中想到刚入职时听到其他老师的授课,那时的课堂没有运用很多的网络技术,学生课堂的发言却那么精彩,甚至会尝试让学生来授课,而他们讲授起来也是成竹在胸、游刃有余,作为听课教师,听完课后,我也很明确地了解授课的思路。当时我们英语组提出要让学生动起来,因此,当时的课,听说课,在导入和呈现新知后,紧跟听力练习,接下来会有大块的时间是生生对话、小组合作、小组汇报。那时的课堂虽然看似简单、单调,效果确实极好,给了学生们充分展示的空间。还记得我带16届的学生,讲到制作食物学会描述做事步骤那一单元时,在小组汇报中,学生们创意百出,有的讲披萨的制作过程,有的声情并茂并动作示范如何植树,还有的学生讲怎样洗衣服。学习做家务的利与弊时,孩子们辩论得激情四溢。那时的课堂才真的是灵动的课堂,那时的孩子们作业也不需要老师总是催促。

 

  我想问,课堂上发生了什么?快节奏的课堂,老师讲得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结果却是,用现在的流行语说——听了个寂寞。与其如此,不如慢下来,让学习能够真正地发生,即使有重复的发言又如何?即使预设的课堂环节不能进行完又如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体作用能被激发出来,表现出来,学习才是真正发生了。犹记得有一节课,预设的课件没能打开,我就让学生先预习勾画,再展示讲解,这样的方式似乎太陈旧了,没想到的时他们参与得非常积极,有两名同学还主动上台给大家分享自己的预习成果。后来我就反思:这是为什么?学生肯定是遇到自己能够驾驭的方式和内容才会积极分享成果。也就是说,学生的目的是学有所获,而常见的传统的学习方式就是读写,只要学习任务能够使他们能够主动去读和写,他们必然有所获。还有我一直觉得遗憾的地方,其实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看见的比听到的印象深刻,因为看的过程中,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识别内容,听的时候则是闪过,得根据说的对象的思路和语速进行。而在每节课的总结这一环节,我们总是口头带过,一定使得一部分同学未能赶上。因此才导致对于核心的词组、句型,很多同学都是一知半解,单元检测中还是遇到很多困难,而不是水到渠成。

 

  因此看来,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需要留白,供孩子们反复尝试和思考,以学生为主体,就要真正地按照学生们能接受的节奏和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才能使孩子们学有所获、学有所成,提高孩子们的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使教育真正发生!

您还在使用老掉牙的IE,请升级您的浏览器到 IE8以上版本 点击升级  强烈建议您更改换浏览器:谷歌 Chrome